曾经的荒山,如今绿树成荫;河道内乱采滥挖现象,得到根本扭转;农业面源污染,也在逐步缓解……10月下旬,记者在株洲采访发现,湘江流域初现“山清、岸绿、河畅、水净”的景象。
湘江保护,千头万绪。在推进湘江保护与治理这一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中,株洲市将山、水、林、田、湖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系统治理。“问题在水里,办法在岸上。”株洲市水务局局长尹朝晖说。
治理水土流失,措施在山上
站在茶陵县马江镇玄武村的山坡上,湖南慧科生态园的山林一眼望不到尽头:油茶林覆盖了一个个山丘,香樟、桂花树、茶花树等水土保持林郁郁葱葱,桃、李、杨梅、枣树等经果林枝繁叶茂……
行走在湖南慧科生态园,处处是风景。在一处半山腰,6个水泥砌成的径流槽排在一起。工作人员解释,这是对六方块护坡、种草、废旧轮胎固土等不同水土保持方式进行泥沙测试。
在2008年之前,这里还是光秃秃的荒山,一遇暴雨洪水,泥沙俱下,周边农田都被泥沙掩埋,河水一片混浊。茶陵县水利局局长谭玉元说:“这里属于洣水二级支流麻石江流域,流域面积32.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超过三分之一。”
治理水土流失,措施在山上。2008年,当地村民、在外经营运输的老板陈春香回乡创业,成立湖南慧科生态园林开发有限公司,投资7000余万元,流转土地7000多亩,开展民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打造一个集“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被水利部评为“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现在,麻石江流域水土流失现象大为减少,农民在大雨后再也不用下田清理泥沙了。
目前,炎陵县南冲河小流域和玉江河小流域、醴陵市新阳河小流域、茶陵县沤江小流域等都在实施水土保持项目。
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功夫在田里
农业生产,不少农民无节制施用农药,导致污染都到了河里。
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功夫在田里。
在攸县绿丰植保专业合作社,4架无人机“躺”在地上正在充电。合作社负责人武军说,这4架无人机,包揽了攸县3万亩农田的农药喷洒任务,包治包药170-200元/亩(两季)。
在附近一片农田,记者看到无人机喷洒农药的演示。工作人员装满10升药液后,操作***,无人机螺旋桨高速转动,发出呜呜的响声,在田间上空离地1.5米高处盘旋,并从4个孔喷出药液。不到一分钟,一亩地就喷洒完毕。
“无人机一天可作业200至400亩农田,农药雾化效果更好,药液喷洒更精准、更均匀,而且更节约用水。”攸县植保站站长王争文说,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可避免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
今年上半年,株洲市完成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51.29万亩,测土配方施肥172.5万亩,有效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了湘江水资源。
遏制河道乱象,手段在监控中
株洲全境有5公里以上河流341条,其中湘江干流89.6公里,一级支流洣水221公里、渌水96公里。
相比水土流失、农业面源污染,河道内非法采砂因其流动作业而更难遏制,成为湘江保护中的“顽疾”。
为根治这一“顽疾”,株洲市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从2011年11月起在全市范围开展河道采砂专项整治及规范化管理工作,取缔非法淘金船155艘、采砂船221艘,停业管制采砂船110艘,切割吸砂船装置49艘,拆除关停各类砂石码头306个,清理整治河道采砂尾堆554.4万立方米,并建设3个规范化、规模化的新砂场。同时,将湘江株洲城区段全线划为禁采区。
遏制河道乱象,手段在监控中。2013年底,株洲市财政投资300万元,在湘江株洲城区段建成河道管理监控系统,在湘江二桥至三桥11公里的河段交替设有16个高清摄像头,每个摄像头的监控距离在1500米至2000米之间,而且带有激光夜视功能,可清晰监控到夜间画面,对湘江河道实行24小时监控。记者在株洲市水务局监控室看到,水政执法队员只要轻点鼠标,湘江株洲城区段的河道情况一目了然。监控系统对进入视频监控区域的所有船只进行预警,并对可疑船只进行自动放大跟踪。一旦出现倾倒垃圾、渣土、非法采砂行为,执法人员可立即前往现场处理。
“千里眼”监控显奇效。河道采砂专项整治前,株洲市市长热线每月接到市民反映的河道采砂投诉近200条,今年以来的投诉只有3条。(责任编辑:刘舒尹)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柳德新 何大华 邓集键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