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大网>要闻>时政要闻>正文

突出重围天地宽——涟源资源城市经济转型的实践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曾益民 谢学龙 编辑:redcloud 2016-08-17 15:01:00
湖南人大微信
公众号二维码
—分享—

    涟源是湖南重要的资源型城市,煤炭储量占全省的六分之一。经过多年开采,资源日益枯竭,在长期为国家发光发热的同时,留下畸形的产业结构和沉重的环境包袱。正当面临如何可持续发展难题时,国家从战略层面鼓励和支持主要资源城市转型,涟源市于2011年底纳入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三年来,涟源既巧接天线,又贯通地气,拓展了柳暗花明的又一发展空间。

    一、转型举措

    (一)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始终坚持工业主导地位,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经济实现提速增质。2013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227亿元,增长10.3%;入库税收上千万元的企业达11家。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8%。

    延长产业链条,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走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推进传统产业多元发展。积极延伸煤炭产业链条,逐步实现由单一原煤采掘向煤电、煤化工、煤机产品转变。先后关闭27家高能耗水泥企业、4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铁合金生产企业,引进了华润煤电一体化、五江汇源焦化、煤矿瓦斯发电等项目。加大对煤机产业的扶持力度,力推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集群化发展,打造中南地区最大煤机生产基地,全市122家煤机企业年产值超过29.9亿元。

    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加快引进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与两型环保产业,促进先进制造业做大做强。先后引进建成了总投资12.5亿元的三一新材料产业园、回春堂现代中药产业园等项目,积极推进煤矸石新型墙体材料等循环经济,支柱产业结构逐步优化、规模不断扩大、竞争能力增强、集群效应凸显。2013年,装备制造业完成产值43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从16%提高至18.94%;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45.6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20.08%。

    加快园区建设,打造转型发展平台。大力实施“一区带多园”战略,园区发展步伐加快。经开区投入力度加大,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石马路、人民东路、环北东路、环东路等5条主干道路正在建设,标准化厂房建设进程加快,园区承载能力大大提高。采取多种方式引进资本和技术,吸引新材料、机械制造、医药食品等产业入驻。三一中源新材料一期竣工投产,二期工程达成投资意向。创安防爆、回春堂药业等企业扩大规模、入驻园区。目前,经开区落户企业达9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26家,2013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79.75亿元,形成了机械制造、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成为涟源市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二)以旅游开发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市委、市政府提出旅游业“三年打基础,五年成规模”的战略目标,确定把加快发展旅游业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主攻方向来抓,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和即将形成的交通区位优势,全力把涟源打造成湖南省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整体服务能力。加强湄江国家地质公园、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杨市古镇、三甲古民居等旅游区的交通、停车场、供电、给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和完善商业服务配套设施,开发综合性的娱乐休闲项目,努力推进“吃、住、行、游、购、娱”同步协调发展。2013年全市湄江、龙山、飞水涯等景区共接待游客517万人次,旅游收入43.2亿元。

    整合优势资源,打造旅游品牌项目。按照涟源市旅游空间布局战略的总体思路,重点打造湄江地质奇观、龙山中药基地、飞水漂流、三甲古民居、湘军故里等特色旅游产品。2012年,湄江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成功通过国土资源部验收,龙山飞水涯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AAA景区。2013年成功创建全省旅游强市,被评为全省十佳旅游县市;湄江风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杨市镇、三甲乡古村落群列为全省第二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三)以规模发展为方向,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大力发展农业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发展,2013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6.8亿元,实现农业增加值42.25亿元,增长3%。培育扶持了“一红”(突尼斯软籽石榴)、“二金”(金银花、金秋梨)、“三黑”(黑牛、黑猪、黑山羊)、“四绿”(蔬菜、绿茶、药材、油茶林)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基地,粮食、生猪等传统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有序流转土地18.58万亩,种粮大户播种面积占比达30%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70家。桥头河现代农业园初具雏形,博盛农业、忠食农业、肖老食食品等10多家农业企业落户桥头河,一期投资近10亿元。

    (四)以交通建设为突破,搭建转型发展平台。

    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大交通、大发展、大跨越”的工作思路,实现高速公路大贯通、干线公路大提质、农村公路大网络,促进转型大发展。娄新高速于2012年建成通车,二广高速、长韶娄高速通车在望,三条高速公路的建成,大大加快了涟源融入珠江三角洲经济辐射区和长株潭经济圈的步伐。农村公路面貌彻底改观,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500多公里,实现了公路通村率100%,90%的村通水泥路,建设规模和质量在全省120多个县市区中名列前茅,涟源 “强化监管、严保质量”的“九统一”农村公路建设经验在全省推广。

    (五)以民生改善为目的,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一是优先发展教育。大力推进教育强市战略,教育投入年均增长23%,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由“十一五”末的2.99%提高到2013年的4.7%;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化解城区大班额问题四年行动计划;市工贸中专成功申报国家级示范职业学校,涟源市职业教育中心成功申报为省级示范性职业教育中心;与三一公司的政企联合办学取得成功。

    二是繁荣文体事业。市内文化设施加快发展,文化惠民工程实现全覆盖,对市文化馆、图书馆、湘剧院进行了全面改造,“两馆一站”全部免费开放。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市体育中心综合训练馆、游泳池建成。

    三是强化社会保障。“新农合”、“新农保”实现全覆盖,保障性安居工程全面铺开,斗笠山、桥头河、利民煤矿棚户区改造加快推进。2013年,新建公租房和廉租房用房11.8万平方米。

    四是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深入推进城乡整建和绿化涟源两个四年行动,积极出台各项措施,按照“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对全市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恢复治理、历史遗留毁损土地进行复垦;狠抓九大环保工程,推进涟水河、孙水河、湄水河流域综合治理,城乡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卫生首次进入全省甲类县级城市行列。

    二、几点体会

    (一)完善了配套政策。紧紧围绕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在重点项目建设、新兴产业发展、综合服务功能、民生事业推进、生态环境整治等方面,出台了项目建设、企业帮扶、服务业发展、绿化涟源、化解城区大班额等六个四年行动计划,制定出台了《涟源市采矿等行业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支持煤矿企业发展的暂行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文件,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规范了资金使用。我市三年已争取资源枯竭城市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4.25亿元。为加强资金监管,提高使用效益,出台了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由发改、财政商量提出资金使用建议方案,将资金纳入年度预算,落实到每一个具体项目,每一笔资金都按规定程序切实用于社会保障、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产业转型等方面。

    (三)创新了机制体制。创新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金钥匙”,也是涟源转型发展的“新动力”。加快推进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出台了《涟源市财政投资评审管理实施办法》、《关于加强专项资金(基金)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文件,财政资金使用更加规范;在娄底县市中率先组建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成功创建省级金融安全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全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全市产学研结合的企业达55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综治维稳体系、信访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向村(社区)派驻群众工作组,化解了一大批矛盾纠纷,群众满意率大幅提高。

      三、下步思路

    一是着力转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围绕产业升级转型目标,始终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增强三产发展活力,协调推进市域经济跨越发展。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提升能源、机械、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加速开发新能源产业,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打造转型发展平台。加大开发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引进战略投资,将经开区打造成转型发展的第一平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全国小农水重点县市为契机,整合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夯实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大旅游产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推进湄江国家地质公园、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两个AAAA级景区建设和茅塘、湄江旅游名镇建设,大力发展乡村度假休闲旅游和特色文化旅游;大力发展商贸物流、金融信息、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

    二是着力强基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全力推进城市扩容提质,加快推进城东新区、城西片区、城北新区建设,加快骨干路网和重点工程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加快环西路、S210绕城线、蓝芙公路连接线等项目建设进程,抓好涟水河综合治理、滨江国际城、二水厂等项目建设。继续改造提升老城区,大力推进城市棚户区改造和中心城区供水管网改造进程,加快启动罗家佃旧城区改造。

    三是着力惠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养老等各类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落实好各项保障措施和救助机制。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煤矿棚户区改造,全面完成廉租房、公租房、国有工矿棚户区、林业棚户区、城市棚户区建设任务。进一步落实惠农、强农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大力发展教育,着力化解城区“大班额”难题。

    (作者分别系中共涟源市委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

     转型发展正其时

    湘言

    在入围国家资源枯竭城市扶持政策支持的城市中,涟源市进入的时间相对较晚,然而,涟源市委、市政府以高度的事业心和对涟源长远发展负责的责任感,紧抓政策机遇,并迅速化为实实在在的转型行动,在很短的时间内,便以转型发展为要求,迅速做出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规划,落实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转型项目,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的明显变化。目前,涟源正以转型发展为目标,日益焕发出凤凰涅槃般的熠熠光彩。

    长期以来,涟源为我省的工业化提供了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支持,然而,长期的输血型经济结构,也为涟源留下了资源衰竭、环境恶化、产业失调的硬伤。这些硬伤的存在,与目前以资源节约、环境优美、科技创新为主题的世界宏观经济发展潮流很不协调。这不仅是涟源的问题,也是全国一大批资源城市的普遍问题,帮助这批城市转型发展,是国家对这些城市长期奉献的关心,也是国家全面小康,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整体战略的需要。切实做好资源城市转型,不仅是资源城市的大事,也是全国全省的一件大事。

    应该指出,自国家出台扶持政策以来,我省各入围城市的工作力度都是相当大的。各转型城市以国家政策扶持为契机,做了大量扎实工作,成效明显。这次在国家考评的结果,既是涟源转型发展的光荣,也是对我省转型发展成果的共同肯定。

    “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对我省的资源枯竭城市而言尤为紧迫。国家层面的政策和财力支持,为期已快过半,转型城市成效如何,成功与否,已到关键时刻。各转型城市,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急需以涟源为标杆,只争朝夕,早日实现资源枯竭城市的浴火重生。(责任编辑:刘舒尹)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曾益民 谢学龙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