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福城郴州,客从八方来。
云南又一支10多人的考察团来到郴州,调研当地项目建设,这是云南有关考察团今年第4次“向郴看”。福建、广西等地的交流团也将先后到来。而来郴州最多的当属广东,今年广东已有20多批次考察团入郴调研,不仅派干部来看,还派干部来挂职学习。广东《南方日报》及电视等媒体,也对郴州发展变化进行了一次次“透视”。
是什么让郴州引来各地目光?各地考察团赞叹,郴州变化太大了。郴州市委书记向力力说:“郴州这几年的变化,得益于项目大建设,正是项目建设促进了郴州的大发展。”
“郴州速度”不断刷新
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重要引擎。2008年,郴州市财政收入尚不足1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在200亿元左右“低位徘徊”。但2009年,该市固定资产投资一跃增至600多亿元,此后持续高速增长,去年达到1470余亿元,是2008年的7.3倍多。
今年,郴州市安排投资过亿元项目近1000个,总投资1883亿元。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今年一季度,郴州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仍保持24.8%的高速增长。
“郴州速度”不断被刷新,有人问:钱从哪里来?
“招商引资、平台融资,是我们撬动各类投资的两大抓手。”郴州市委书记向力力介绍,他们利用位居湖南“南大门”的优势,以国际化开放视野谋划引进项目,拓宽了项目渠道和空间。
近年来,以湘南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重点,郴州实施园区扩容升级,加快标准厂房等建设,建成了目前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以及10个省级园区,形成了“一县一园”格局。
同时,海关、检验检疫、公路铁路口岸、保税物流、会展、金融等外向型经济平台一一配套,使郴州像块巨大磁铁,吸引各路投资。
短短几年,飞利浦照明、华磊光电、中国五矿、中国建材、中化集团、三一重工等1300多家中外企业,到郴州安家落户。郴州共引进内资1200多亿元、外资过4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和到位内资连续多年居全省前列,加工贸易总量连续2年居全省第一。
此外,通过深化改革、激活市场,郴州为项目建设注入强劲动力。“3年城市大提质,我们融资、发债170多亿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民间资本投入245亿元。”郴州市城投中心主任潘郴华说,在有效控制债务风险的同时,城投总资产已发展到240亿元。
郴州交通大建设则利用BT(建设-移交)、BOT(建设-经营-移交)等多种融资模式和运行机制,3年来累计完成投资500余亿元,是“十五”时期的17倍。市交通局局长周范平说:“BT模式使我们以前修1条路的钱可以修3条,我市‘十二五’交通建设已完成目标任务90%,是全省最快的。”
大胆改革创新、大力推进项目建设,使郴州自2009年以来,全市GDP、财政总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2%、28.1%,迈入了全省“第一方阵”,“湘南率先,省际领先,湖南争先”的目标正稳步实现。
“无形战场”打了胜仗
郴州项目建设既需资金助力,也靠环境支撑。市委副书记、市长瞿海说:“没有好的机制、方法、环境,项目建设就难以顺利推进。”
为推进项目建设,郴州建立了市级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工作制度,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机制。各级领导干部靠前指挥,参战督战,起了极大推动作用。
瞿海今年联系项目5个,多次到项目工地了解进度、解决问题,还常打电话询问情况、进行工作调度。他告诉记者,有时白天没时间去工地,就晚上去。
“我们每个月都要把市级领导联系项目的情况,报市委、市政府。”郴州市重点项目办主任何欢欣坦言,“这实际就是对市级领导联系项目的月度考核。”
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身上有指标。郴州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激发了全市上下抓项目建设的热情,形成了“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谁英雄谁好汉,项目建设比比看”的竞争氛围。
郴州还建立“三会一学”(现场会、调度会、办公会,学习考察)制度,以现场会推进工作,以调度会统筹落实,以办公会解决问题,以学习考察完善思路,增强抓项目的针对性与执行力。
去年以来,郴州共召开全市性重大项目建设调度会200余次,解决问题1000多个,有力促进了一大批项目开工建设和竣工投产。
“你们看到的项目进度是‘有形’的,还有一个是‘无形’的。”郴州市发改委主任向罗生说,“无形”是指项目手续审批。他说,在“无形战场”上,郴州也打了一个漂亮仗。
2009年,郴州1小时完成了36个城建项目的审批手续;2010年,45分钟完成了32个重点项目的审批手续;2013年,只用30分钟就完成了24个项目31项行政审批手续……
郴州创造了一个个行政审批“郴州速度”,这是该市近年来实行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的结果。今年,郴州又在全省首批试点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短短3个月内,全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2万家,新增企业注册资本98.45亿元。
郴州还通过建设电子政务和电子监察系统,全面提升行政效能。今年1至5月,该市政务服务中心共办结各类事项5万余件,按时办结率达99.96%,提前办结率97.94%,审批时间普遍提速50%以上。
“林中之邑”风采重现
前不久,台湾湖南商会会长熊子杰来郴州考察,见路边溪水清澈,蓝天一碧如洗,四周群山环抱、满目青翠,不由感叹:“想不到这里的生态环境这样好。”
如今的郴州确实变美了,“林中之邑”风采重现。从城东的爱莲湖公园到城西的南岭植物园,从城南的五岭阁公园到城北的苏仙游园,全城大大小小的公园、游园就有114个。它们星罗棋布、相依相掩,城是园、园是城,分不清哪是城、哪是园。
“这几年,通过4期绿城攻坚,郴州城区超过一半的面积被绿色掩映。”郴州市城管局副局长范楚兵说,如此大规模、大面积绿城,全国少有。这也是郴州近几年力推项目建设,给城市带来的最直观的变化。
同时,交通建设加快推进。摊开郴州交通地图,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四通八达,乡村公路密如蛛网,对内大循环、对外大流通的大交通格局已然成型。
据统计,近5年,郴州新建公路通车里程达606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73公里、干线公路726公里、乡村公路4870公里。公路密度已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也超过临近的韶关、清远、赣州等市。而2008年时,郴州公路密度只及韶关58%。
交通大建设,正在模糊城乡界线,郴州顺势启动以“郴资桂”、“郴永宜”大十字城镇群为核心,以其他县城为支撑的统筹城乡发展工程。市统筹城乡办副主任朱孝党说:“围绕大十字城镇群发展战略,我们正投资10亿元,打造全省最‘亮’农村,持续绿化、美化、序化、净化城乡。”
朱孝党还告诉记者,去年市里开始规范农村建房,3000多个行政村的投资总量将达1500亿元,不仅拉动内需,也将让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相信几年后,大十字城镇群将成郴州大地上最耀眼的版块。
项目建设不仅让郴州实现了“外在之美”,也引发了“内在之变”。他们围绕产业升级抓项目,使传统资源型产业从多向少、从地下向地上、从国有向民营、从黑色向绿色、从传统向现代转变。
郴州市经信委主任李被生介绍,通过实施一大批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新兴工业项目,该市已由资源输出地变为输入地,由原料提供者变为成品提供商;原来“一矿独大”变为多元产业支撑格局,全市三次产业结构已调整为目前的9.8:57.6:32.6。(责任编辑:刘舒尹)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邓明 白培生 李秉钧 刘晓军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