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大网>民族团结进步行>最新动态>正文

绥宁苗族插绣传承后继有人

来源: 作者:陈柳 编辑:redcloud 2017-02-20 16:31:25
湖南人大微信
公众号二维码
—分享—

  9月9日,72岁的绥宁县苗族插绣传承人阳俐春接受了2013民族团结进步行动采访团的采访,她一边认真准备插绣作品,一边兴高采烈地告诉记者们,过几天,她将带着作品参加在长沙举行的2013中国湖南第四届旅游产业博览会。

  苗族插绣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纹身技术,盛于明代。据史料记载,明嘉靖年间,绥宁苗家插绣已被列为朝廷贡物。如今,绥宁苗族插绣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族插绣是生活在高山大界深处的苗族妇女,根据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对自然生活的感受,用五色丝线在苗布上插绣而成的立体图案花色。苗绣构图古拙淳朴、色彩热烈原始、绣法独特、立体感十分强烈。”说起苗族插绣,阳俐春老人如数家珍。

  绥宁苗族插绣一直无法找到代表性传承人。直到2007年,已经66岁的唐家坊籍老人阳俐春拎着一大堆光彩夺目的插绣作品突然站到绥宁县有关领导和专家面前,插绣无代表性传承人的历史才宣告结束。

  1941年,阳俐春出生在绥宁县唐家坊镇下湾村。刚满7岁,她就开始跟着祖母和母亲学习插绣。15岁时,已经成为远近闻名 的“绣花姑娘”。“文革”期间,阳俐春家被抄了家,祖母、母亲和她本人一家三代积累的数百件插绣艺术珍品,全部被付之一炬,阳俐春也被剥夺了绣花的权利。

  “文革”结束后的1977年,阳俐春萌生了重新拿起绣花针的念头。那时还是物质匮乏时期,在绥宁根本买不到彩色丝线,她便不惜代价,远赴邵阳、长沙、上海购买丝线。她还对插绣使用的绣花针进行了大胆创新,阳老告诉记者们,“以前祖祖辈辈使用的箭竹针和鸟骨针不是很实用,我就把针改为使用一次性医用针头,这就大大提高了绣花工具的制作时间和使用寿命。”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与时俱进的阳俐春逐渐醒悟到自己掌握的是一项濒临失传的艺术。2008年,阳俐春在绥宁县“四八姑娘节”上亮相并经当地媒体报道后,立刻引来轰动。民俗学家认为,阳俐春和她的作品的出现,标志着成熟的苗家插绣艺术重见天日,且结束了苗家插绣无代表性传承人的历史。

  2010年,凭着高超的插绣技艺,阳俐春正式被认定为苗族插绣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的代表作《花开富贵》、《富贵相伴》、《荷风飘香》等被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收藏。绥宁苗族插绣被列入湖南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5月,她代表我省出席了湘鄂皖赣四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当时我省仅抽调了10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加;今年7月,她又出席了第二届湘桂原生态风情节。

  “我要让大家都知道、了解苗家插绣,要让这项祖辈们留下的古老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采访结束,阳老如是说。

  我们相信苗族插绣这朵艺术奇葩,在阳俐春老人的带领下一定会在悠久的民族文化艺术长河里,熠熠生辉,永远夺目。

作者:陈柳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