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安排,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人大代表肩负着坚持好、完善好并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神圣使命。这一使命既根植于宪法法律的明确规定,又体现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要求。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人大代表必须秉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从深刻认识制度、深入研究制度、严格落实制度三个维度出发,持续强化履职能力,提升履职实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根本政治制度保障。
充分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筑牢使命认知根基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具有不可替代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价值。人大代表只有深刻把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本质与价值,才能真正扛起使命担当。
认清制度的人民性本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人大代表并非个人履职,而是受人民委托参加行使国家权力,每一次审议、表决、监督都需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这是使命的根本逻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把握制度的根本性地位。需认识到制度在整体架构与运行机制中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既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又确保了国家权力的统一高效运行。制度的根本性不仅体现于其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坚实支撑与保障,更在于其对规范行为、维护秩序、促进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始终坚持制度的根本性地位,确保各项工作在制度的框架内有序、高效地进行。
理解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通过广泛、真实且有效的人民民主途径,确保国家决策更契合人民的意愿与利益。在实践中,这一制度能够保证人民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社会事务,实现了人民的广泛参与和监督。
明确制度的发展性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之中,持续推进制度创新,提升立法质量,强化监督实效,确保制度与时俱进,更好地服务人民。
强化制度的实践性导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在实际工作中,要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相结合,通过具体实践检验和丰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确保制度的生命力和实效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人大代表唯有深刻认识并把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要求,方能在履职过程中自觉维护制度权威,增强制度自信,为制度的坚持与完善贡献力量。
认真研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提升使命践行能力
人大代表研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应当坚持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一方面,人大代表需聚焦制度运行中的难点、堵点与痛点,诸如代表履职能力欠缺、闭会期间活动不规范、联系群众渠道不畅等问题;另一方面,需要总结和推广制度运行中的成功经验和创新做法,如民生实事票决制、人大代表联络站标准化建设、数字化履职平台等。通过系统研究和实践探索,人大代表能够不断提升履职能力,为制度的坚持和完善提供智力支持。
研究制度的运行规律。全面剖析并系统分析制度在实际运作中的内在逻辑、基本原理及运作机制,以精准把握并深刻理解制度在具体实施中的规律性特征与表现。在实践中要聚焦人大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法定职权,研究不同环节的内在逻辑——例如立法如何兼顾“民意”与“法理”、监督如何避免“程序性”走过场,通过研究让履职更具科学性。
研究制度的时代需求。面对数字化治理、基层治理创新等新课题,主动研究人大制度与新场景的适配性,比如如何通过“线上人大代表联络站”拓宽民意渠道,如何让立法更贴合新兴领域(如人工智能、生态环保)的治理需求,以研究破解制度实践中的新问题。
研究制度的实践特色。即如何把制度与地方实践有机结合。深入分析地方人大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探讨如何将国家层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地方发展的实际效能。例如,研究在不同地区如何根据当地特色和需求,制定和实施具有地方特色的法规,以及如何通过地方人大推动解决地方性问题,如城乡发展不平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等。
研究制度的创新机制。探索人大工作的新方法与新途径,如构建并完善代表建议办理机制、提升代表履职能力的培训机制等。通过创新机制,强化人大代表的代表性与责任感,提升人大工作的透明度与公众参与度,进而提升人大制度的整体效能。
研究制度的国际视野。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立法与治理经验,结合我国实际,研究如何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同时,吸纳并借鉴国际上有效的治理模式与立法经验,以推动我国人大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针对上述五个方面,人大代表需结合自身专业背景与工作领域,秉持科学态度和专业精神,进行深入探究,为制度的完善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严格落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把使命转化为实践行动
人大代表落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需要从理念、程序、方法、载体四个层面,将制度要求转化为具体履职成效,确保制度在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和有效运行。
以“人民至上”理念锚定落实方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为民履职作为核心理念,避免出现‘代表脱离群众’的问题,确保人民意志在各个治理环节得以体现,确保每一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紧密围绕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例如,在教育领域,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优质教育资源。在医疗健康方面,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同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养老、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制度,确保人民群众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通过这些具体措施,让“人民至上”的理念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和落实。
以“法定程序”保障落实规范。人大代表依法履职是坚持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要求。新修改的代表法明确规定,人大代表应当认真履行出席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表决、选举等法定职责,并坚决服从依法表决、选举的结果。人大代表应当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的履职程序,确保履职活动合法合规。
要做到行使职权不逾矩。人大代表在履职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严格遵守人大职权边界。在审议相关议题时,必须依法依规进行。提出议案、建议时,务必符合法定范围和格式要求。
要做到决策过程不草率。审议工作报告、表决草案时,应依据调研数据和民众意愿,而非仅凭个人主观判断,确保履职行为始终符合程序规范。
要做到程序环节不可缺。程序是实践流程的智慧结晶与科学设计。人大工作中的法定程序与环节不能随意改变和省略。人大代表对此要有清醒认识,对程序不合规行为要敢于说“不”。
以“精准有效”方法提升落实质效。人大代表履职方法的优化是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民主意识的增强,人大代表履职方法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人大代表应当根据履职需求,运用科学方法推动制度落地。例如,调研采用“蹲点法”,而非“走马观花”,深入社区、企业、乡村蹲点走访,掌握第一手民意;监督采用“跟踪法”。针对监督发现的问题(如政府民生项目落实滞后),建立跟踪台账,持续跟进直至问题解决,避免监督流于形式;审议采用‘闭环法’:对每个审议事项实施闭环管理,系统梳理人大代表意见,形成审议意见清单,及时交办政府及其部门,并明确反馈时限。
以“多元载体”拓宽落实路径。人大代表履职载体的建设是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保障。人大代表应当充分利用各类履职平台和载体,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提升履职的便捷性和实效性。当前,人大代表履职载体主要包括代表联络站、代表小组、代表专业团队、数字化平台等。要依托多样化载体,让制度从“文本”走向“实践”。如善用代表联络站,定期进站接待群众,将联络站建设为民意收集站、政策宣传点;参与立法听证会、监督评议会等,主动发声、敢于碰硬,让制度功能通过具体载体充分彰显;借助数字化平台,通过人大App、线上履职系统,实现随时联系群众、实时参与履职,推动制度落实更便捷、更高效。人大代表应当积极参与代表联络站等履职平台建设,推动平台更好地融入群众生活圈、工作圈,当好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使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作者系华容县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常委会预算工委主任)
来源:人民之友
作者:赵祥云
编辑:李娜
湖南人大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