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时舞》演出现场。资料图片
3月29日,融合33项苗族非遗元素编织的大型民族舞剧《二十四时舞》在厦门闽南大戏院拉开全国巡演序幕。这场以苗族农耕文化为魂的演出,自全国巡演以来,线上线下吸引超千万人次关注,让湘西苗绣、苗鼓等非遗技艺成为社交媒体热议焦点。
而就在观众沉浸于“远古呼唤”的同时,一项关乎非遗未来的法治革新正悄然落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湘西土地上的文化基因注入新的生命力。这是我省首部关于民族非遗保护和发展的单行条例。
从破冰到深耕的十六年坚守
2006年,当湘西自治州人大全票通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时,这部全国首部民族自治地方非遗保护单行条例,如一声春雷惊醒沉睡的文化基因。19年后,随着社会变迁与时代发展,新修订的条例以“小快灵”立法理念为核心,不分章节,用23条条文构建起保护传承与文旅融合的双轮驱动机制。
“立法不是束之高阁的典籍,而是激活文化生命力的钥匙。”湘西自治州人大法制委负责人介绍,要让非遗在现今快节奏的发展时代留住“根”、守住“魂”、固住“本”。新条例针对非遗项目分类保护、传承人动态管理、数字化保护等痛点,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州县(市)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调查责任,要求建立档案数字化体系并向社会开放。这意味着,湘西现存的1308项非遗项目、1691名传承人,从此有更精细的“数字户口簿”。
让古老技艺传承壮大
在泸溪县非遗保护中心,鳌山灯传承人杨必熙正通过3D扫描技术,将濒临失传的汉代纸扎工艺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模型。“以前只能靠口传心授,现在年轻人通过手机就能看到每一根竹篾的编织轨迹。”杨必熙感慨道。这种转变,正是条例中“科技手段赋能非遗”条款的生动实践。
截至2025年5月,湘西已完成28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数字化保护,建成云上展示馆和非遗官网,累计上传高清影像资料超10TB。武陵山区(湘西)文化生态区云上展示馆上线首月,访问量突破50万人次,让远在千里之外的游子也能“触摸”到家乡的文化脉络。
保靖县比耳村的竹编工坊里,省级传承人姚本顺正指导儿子姚元飞编织最新设计的竹制茶具。这个带动30余人就业的合作社,曾是父子俩“穷怕了”的小作坊。“以前父亲总说‘十个篾匠九个穷’,现在靠着非遗扶贫政策,我们的产品卖到了欧洲。”姚元飞指着展架上的竹编灯具说。
这样的转变,得益于条例中明确的非遗企业支持政策。湘西宏成制药公司综合部经理符平对此深有体会:“我们公司生产的复方桐叶烧伤油历经五代传承,从土家祖传秘方成为国家专利新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企业每年能享受100多万元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这么大力度的优惠政策,让我们有底气研发创新、升级生产线。”数据显示,湘西现有非遗扶贫就业工坊127个,2024年带动就业超5000人,非遗产品年销售额突破3亿元。
文旅融合点亮活态体验
永顺县芙蓉镇的土王桥上,土家族摆手舞传承人田志信正带领游客跳起欢快的舞蹈。这个因《芙蓉镇》电影闻名的古镇,如今已成为非遗活态展示的“露天博物馆”。“每天三场非遗展演,让游客不仅看得到,还能跟着学。”芙蓉镇景区负责人介绍,自条例实施后,景区非遗体验项目增加40%,游客停留时间平均延长1.5天。
这种非遗加旅游的模式,在湘西已形成规模效应。凤凰古城将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融入夜游项目,游客可亲手制作银饰;里耶古城通过“秦简文化节”,让千年秦简“开口说话”。2025年一季度,湘西自治州接待游客1555.3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54.94亿元,非遗成为文旅融合的核心引擎。
随着条例的施行,湘西自治州将按程序开展新一轮传承人认定,并计划在五年内实现所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一项目一档案一数据库”。更令人期待的是,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1200亿元非遗专项基金,将为湘西非遗工坊建设、传承人带徒补贴等提供强大助力。
从鳌山灯的星火到《二十四时舞》的燎原,从2006年的立法破冰到2025年的法治升级,湘西正以法治为笔,在武陵山区勾勒出非遗传承的壮美画卷。
来源:人民之友
作者:彭向军
编辑:杨柳
湖南人大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