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乡治理持续深化,一些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日益凸显——通信线路如“空中蜘蛛网”般杂乱交织、高龄津贴被违规领取、古树名木因保护不足遭受侵害······这些问题往往涉及部门多、职责边界不清、整改推进缓慢,成为基层治理中难啃的“硬骨头”。
面对线索发现难、部门协调不畅、整改刚性不足等现实困境,涟源市人民检察院在履职中常常陷入“单打独斗”的被动局面。如何突破监督壁垒、凝聚多方合力,成为提升公益保护质效的关键突破口。

涟源市公益保护人大代表联络站挂牌成立现场。
转机出现在2024年6月12日。这一天,涟源市公益保护人大代表联络站正式挂牌成立,站址设于市检察院。这不仅是涟源市人大常委会推动多元监督实践的创新举措,更标志着人大监督与检察监督双向衔接转化机制更具象化、规范化、实质化运行。
机制破局:从“各自为战”到“协同作战”
联络站成立之前,市人大常委会即出台《关于加强代表建议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衔接转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并配套制定《人大代表联络站工作制度》《驻站联络员工作职责》等制度,为信息共享、线索移送、协同办案提供了制度保障。
这一机制很快显现成效。2025年,通过代表联络站与委员工作室移送的建议提案达34件,公益诉讼部门转化办理并制发检察建议4份,实现“代表建议转公益诉讼案件”15件、“检察建议转代表建议”4件,实现了法律监督与人大监督的深度融合、叠加增效。
案例实效:从“治理难题”到“民生答卷”
3月,在办理通信线路安全整治行政公益诉讼案件时,针对城乡“空中蜘蛛网”这一困扰多年的乱象,市人大常委会通过联络站提供了案件线索。检察机关依托双向衔接转化机制进行立案调查,发现全市20个乡镇存在三大类12个方面的突出问题。通过检察监督、人大监督联动发力,推动召开座谈会厘清职责,市检察院向涟源市科技与工业信息化局及相关乡镇制发检察建议,建立“政府统筹、企业整改、属地维护”协同机制。整改期间,属地乡镇与四大运营商投入150余万元,拆除废线1.85万米、规整光缆1.68万米、更换吊线2800米、铺设管道1500米,推动涟源市科工局出台《涟源市农村通信杆线安全隐患综合整治实施方案(2025—2029年)》,真正以“小线缆”守护了“大民生”。

涟源市检察院邀请涟源市公益保护人大代表联络站、政协委员工作室成员、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与“益心为公”志愿者,对网络线路整治效果进行回访。
3月,在办理死亡人员违规领取高龄津贴行政公益诉讼案时,检察机关运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发现部分死亡注销人员仍在违规领取高龄津贴。市检察院依托双向衔接转化机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益心为公”志愿者召开听证会,厘清部门职责与信息共享漏洞,推动建立跨部门数据核销与动态监管机制,收回违规资金17万余元,筑牢了守护国有资产防线。
6月,在办理古树名木保护行政公益诉讼案时,针对湄江镇和平村5株挂牌古树遭白蚁侵害问题,检察机关制发检察建议后,推动属地政府与市林业局协同制定抢救方案,安排专项修复资金1.3万余元。娄底市人大代表涟源第四小组开展现场调研,通过检察监督与代表监督相结合的跟踪整改进度,形成专业修复与属地巡查相结合的长效管护机制,提升了整改公信力。
社会效应:从“单点突破”到“全面开花”
依托代表联络站、委员工作室双平台,双向衔接转化机制持续释放社会效应。通过案件听证、巡河巡查、“公益保护开放日”等活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益心为公”志愿者常态化参与办案、评估整改与跟踪问效,凝聚起强大的监督合力。

涟源市检察院邀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涟源市公益保护工作座谈会。
同步推进的品牌宣传视频效应凸显。《同心圆里的民生答卷》宣传短片、“涟源公益守护者”系列报道,通过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广泛传播,相关工作获《湖南法治报》专题报道,“‘涟’同监督 ‘源’于公益”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未来展望:从“机制创新”到“治理模式”
面向未来,涟源市公益保护人大代表联络站将继续深化品牌建设,聚焦“一老一小”、新业态劳动权益、乡村药品安全等领域,拓展案件类型,打造更多优秀案例;强化宣传推广,策划“公益保护开放日”,提升公众认知度;完善协同机制,优化“府检联动”,推动监督成果转化,为政策与法律法规提供专业支撑,引入专家智库,为高质效办案提供智力支持。
从办案困境到机制破局,从单点突破到系统治理,涟源市通过公益保护人大代表联络站与双向衔接转化机制的创新实践,不仅有效破解了基层治理中的许多难题,更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模式,书写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答卷。
来源:人民之友
作者:黄伟庐 刘灵志(文图)
编辑:李娜
湖南人大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