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9月24日讯(记者 刘容 陈霸)9月23日上午,湖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在长沙开幕。14位全国、省人大代表列席此次常委会会议。
24日上午,在省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列席代表座谈会上,代表们聚焦“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积极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省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江天亮
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需要政府、学校、企业通过构建“政策—教育—产业”支撑体系,落实“权益保障—技能提升—岗位创造”体制机制,以政策护航为保障、教育革新为根基、产业升级为引擎。
比如,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协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建立智能化技术影响就业研判机制,开发人机协作型技能岗位;可以深化产教融合,学校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建立岗位需求与人才培养预警机制,破解供需错配;可以加强法律保障,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提升产业工人队伍素质,打造稳定的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这样才能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与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双赢目标。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化学工程第四建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鸿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当前,就业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岗位供需矛盾突出、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建筑行业就业意愿减弱等。
我建议,充分发挥“政校企社”联席会议机制的枢纽作用,加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和问题会商,围绕各自领域的人才规划和目标计划,明确分工、协同作战,形成“任务有人领、进度有人盯、问题有人解”的责任闭环,共同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同时,给予政策支持,研究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对在技能培训、改善就业条件、稳定就业岗位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企业,在税收减免、金融支持、奖优评先等方面给予倾斜,同时增加用于职业培训、就业服务的专项资金规模,引导和支持企业发挥主体作用。
省人大代表,中建五局副总经理兼中建五局三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勇
建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吸纳就业,特别是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要领域。但当前建筑行业仍存在劳动力结构矛盾突出、技能素质总体偏低、对青年及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不足等问题。
促进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充分就业,核心在于推动产业本身的高质量发展。必须通过“转型升级”创造更多高质量岗位,通过“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胜任能力,通过“权益保障”增强岗位吸引力。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院校和社会各方协同发力,共同将我省建筑行业打造成为吸纳就业的“蓄水池”和高质量就业的“新高地”。
省人大代表,长沙经开区管委会主任蒋红波
近年来,长沙经开区围绕发展产业、做强企业、鼓励创业,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实施了“百千万”人才工程,出台了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满天星”计划,打造了“才聚星沙”招聘品牌,园区产业工人和各类人才总量达25.6万人。同时,高质量充分就业也面临理念上、结构上、供需上的矛盾。
园区如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我建议,要下放国际化人才引入审批服务权限,引导园区为外国人来华工作提供一系列服务。支持省级基金深度赋能园区产业,共建基金生态,加快项目落地,提供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持续优化健全产学研融合机制,进一步调整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力量,形成人才培养的闭环。
省人大代表,株洲联诚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刘朝晖
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关键在于打通人才供给与岗位需求的“堵点”。
我认为,应该充分依托高校和职业院校与产业之间的对接机制,推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社会培训更加贴合重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需求。突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强化实践教学和项目化训练,鼓励企业真实案例和业务痛点进课堂、进教材,提升人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高校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支持企业开展大规模的一线员工技能培训,给予更有效的政策激励。针对偏远和欠发达地区,完善差异化、精准化的人才政策,优化人才认定与评价标准,打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长得快”的发展平台,让各类人才在全省各地都能各展其长、各得其所。
省人大代表,湖南理工学院副院长汤小红
高质量充分就业,不是简单地帮助学生找到工作,而是让每个人才都能在最适合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如何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我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
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邀请龙头企业参与到专业设置评审,将全省137个省级以上产业园区与高校专业绑定,助推实现“一园区一特色专业群”。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教师具备产业与教育双重资质,将新技术、新工艺融入教学,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精准匹配。
打造数字化就业平台。利用数据智能引擎整合产业端的人才需求数据、学生的专业能力数据以及就业市场反馈。
完善就业政策保障体系。加快《湖南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条例》立法,明确政策保障和责任要求,促进教育与产业需求对接。
省人大代表,湖南黄金洞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人力资源部人事专员曾如意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协同努力。要加大对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企业的政策集成支持,如稳岗补贴、培训补贴和税收优惠,减轻企业转型压力。构建由政府牵头的“区域产教联合体”,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
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也是企业必须担当的社会责任。作为工人届人大代表,我呼吁,要加强推动产业升级与技能提升双轮驱动,不断拓展就业空间、增强就业韧性、提升就业质量。
来源:红网
作者:刘 容 陈 霸
编辑:黄飞飞
本文为湖南人大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nrd.gov.cn/content/2025/09/24/15308139.html
湖南人大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