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容 通讯员 何海翔 益阳报道
“烦心多年的下水道堵塞和雨天积水问题,这次彻底解决了!”对现在的居住环境,益阳市赫山区今日家园小区的居民们感到很满意。
这个由居民议事组织会议确定、人大代表票决选出的管网改造项目,从动议到完工仅用2个月,成为赫山区民生实事项目高效落地的一道靓丽缩影。
近年来,赫山区实行“财政+民主双轮驱动”机制,通过财政专项补助、全链条民主闭环等举措,有效破解了基层民生项目普遍面临的“钱难筹、事难选、效难保”困境,切实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专项资金当“种子”,小钱撬动大民生
民生项目遇到资金短缺就得“搁浅”吗?赫山区在实践中给了群众一个满意的答案。
2025年,赫山区经过了五年试点,正式建立区级财政专项定额补助机制,根据人口和地域差异设定标准:每年区级财政支持街道30万元、乡镇40万元,其中人口大镇提至50万元,用于民生实事项目。在实际操作中,这笔数额不算多的“小钱”往往还能撬动其他社会资金注入,堪比“种子基金”,为推动民生实事项目落地注入“源头活水”。
岳家桥镇通组公路硬化项目验收现场。
来看一个鲜活的案例。岳家桥镇通组公路没有硬化之前,这里的村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硬化公路成为当地2000多名村民的心头所愿。可是,由于资金缺乏,项目迟迟没有开工。
赫山区实行财政专项定额补助机制后,岳家桥镇收到了4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同时还带动沿线5个村自筹20万元,很快项目迅速推进,没过多久,一条平坦宽敞的水泥路连通到村民的家门口,既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难问题,又方便了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
花小钱,办大事。在财政专项补助资金的加持下,赫山区2025年通过人大代表票决,共实施民生实事项目58个,目前已完成40个。
“票”在代表手中,“决”到群众心里
有了财政支撑,赫山区构建起“征集—决策—实施—监督—评议”的全链条民主闭环,确保民生实事“群众提、代表定、政府办、大家评”。
如何精准捕捉群众的民生需求?赫山区的经验是广泛征集+严格票决。线上依托智慧人大平台联动政务热线,线下通过区级中心、18个乡镇联络站和N个村社区联络点,构建立体网络。征集的项目需经代表听证、专业评估和财政预审“三方联审”,确保可行性。
候选项目经党(工)委研究和人大初审后,在年初人代会或议事会上进行差额票决,严格执行无记名投票、当场唱票。2025年,谢林港镇鸦鹊塘村农田灌溉水渠维修项目以100%得票率高票通过,解决了群众季节性用水难题。
衡龙桥镇召开民生实事项目座谈会。
严实监督是确保项目落地成效的关键。赫山区推行“四个一”包干制(一名班子成员、一个责任站所、一名经办人员加一个代表监督小组),清单化管理项目落地并落实月督查、季调度。代表监督小组定期查验,组织群众评议。对进度滞后项目由人大对其进行督办。竣工后召开述职评议会,结合代表打分和群众投票进行多维评价,满意度低于80%的项目将被责令返工。
为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赫山区人大常委会建立“项目申报—联合评审—拨付跟踪—审计公开”的全流程监管体系,项目资金明细在镇村两级同步公开,每一笔去向清晰可查,保障了群众知情权、监督权,也确保每一笔资金花在民生需求点上,用在群众的心坎里。
财政的刚性保障为民主实践注入了底气,全链条闭环管理则确保了财政投入的成效,提升了群众对民生实事项目的满意度。
赫山区“财政+民主双轮驱动”机制,不仅有效破解了基层民生顽疾,更将民主从抽象概念转化为群众可触可感的日常实践,为基层治理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来源:红网
作者:刘容 何海翔
编辑:黄飞飞
本文为湖南人大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nrd.gov.cn/content/2025/08/26/15229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