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维系着长江中游水域生态平衡。环洞庭湖流域益阳、常德、岳阳3市,以不到全省1/6的土地面积,产出了占全省总量30%的粮食、39%的油料、33%的水果、80%的棉花、28%的肉产品和52%的水产品,是名符其实的“鱼米之乡”。
由于长期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环洞庭湖区域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了全省农业环境污染的重灾区。调查显示,环洞庭流域农田亩均化肥施用量49.14公斤,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4.94公斤,幅度高达43.7%;农药使用总量达1.5万吨,占全省农药总量的1/3。农作物秸秆不再用做燃料,被弃野外,淋溶流失,污染环境;废弃的农(地)膜和农业投入品废弃物随意丢弃,污染农田;乡村生活污水和畜禽水产养殖粪便污水非达标排放,进入周边环境,加重了渠塘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导致湖区地表饮用水源贫乏,出现了水窝子没水喝的尴尬局面。
流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下降。与同处长江下游的江汉平原、鄱阳湖流域、太湖流域相比,洞庭湖区农业总产值、粮食总产量等主要指标由原来的第二位下降到垫底。更有污染严重区域,地下水不能安全饮用,渠、塘、河、湖鱼虾死亡。
建议:
1、加大村庄靓化与径流污染治理力度。以村庄、庭院生态靓化和“五改配套”建设为基础,建设生活污水厌氧净化处理系统。
2、加大农田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力度。针对田间地头,化肥、农药残留和秸秆、投入品废弃物淋溶流失的现状,因地制宜,整体推进。
3、加快农业清洁生产与控肥减药工程。发展绿肥等有机肥生产,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
4、加快秸秆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5、加大畜禽养殖水产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力度。
作者:张雪娇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