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8日在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谢建辉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我省2014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查。
一、关于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全省上下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国际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减速换档的复杂局势,着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有效维护了新常态下经济平稳运行的基本格局。
1、主要指标稳中有进。总量指标平稳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3%,保持在中高速合理区间。三次产业分别增长4.1%、10.2%和9.2%。夏粮获得丰收,总产增长5%。规模工业增长11%,同比加快0.7个百分点。需求指标中部领先。投资、出口分别增长21.2%和24.4%,稳居中部第一;消费增长12.9%,位列第二。要素指标匹配较好。工业用电量、货物周转量分别增长5.2%和8%,同比提高2.3、0.1个百分点;新增贷款、实际利用外资、内联引资分别增长14.4%、12.4%和14.2%;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获批发行企业债券,以及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代发国债规模等,均稳居全国前列。
2、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产业结构,注重创新、主动转型的产业来势较好。规模工业高技术产业增长28.1%,电子信息、环保产业增幅超过30%,医药、汽车制造分别增长19.2%和16.2%。现代服务业开始发力,金融业增长14%左右,移动互联网产业助推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增幅超过100%。投资结构,民生、生态、基础设施投资分别增长45.4%、22.5%和31.6%,三产业投资占比提高3.3个百分点,亿元以上新开项目完成投资增长23.7%。区域结构,与东部产业转移关联度高的大湘南,及产业基础、创新能力较好的长株潭,总体表现好于其他板块。永州、郴州规模工业增速居全省前两位,衡阳投资、财政收入全省第二,长沙消费、湘潭投资分居全省第一。平台支撑能力增强,省级及以上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50%。
3、改革开放活力初显。从重点改革看,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增强了全社会干事创业的动力。新设工商注册企业净增3.87万户,增长85.1%。投融资体制改革调动了社会投资的力量。民间投资增长23.1%,占全部投资的67.1%,提高1个百分点。政府投入方式创新发挥了创投基金的孵化作用,新获批3支国家参股创投基金,有效引导了社会资本。“营改增”试点、税收减免优惠释放了服务业和小微企业盈利空间,累计减免各项增值税43亿元。从对外开放看,进出口增长18.7%,高于一季度14.5个百分点。新引进承接产业转移项目1306个,其中2亿元以上项目130个,总投资超过1200亿元。衡阳、湘潭综保区顺利推进,岳阳城陵矶综保区及汽车整车进口指定口岸成功获批。
4、质量效益持续改善。公共财政收入中速增长6.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其中,税收收入增长8%,占比保持在60%以上。1-5月,规模工业利润增长4%,40个大类行业中,38个整体盈利。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9.8%和12.1%。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3%,涨幅稳中有降。湘江保护和治理“一号重点工程”顺利推进,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2%。
5、社会民生保障有力。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等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64.8%,提高0.5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45.9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8.8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8万人,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61.2%、62.5%和96%。应届高校毕业生签约率67.2%,同比基本持平。公租房(含廉租房)、城市棚户区改造开工率达到87.4%和88%。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360元和203元。
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的稳,是经济总体下行状态下的稳,是投资、规模工业、财税等主要指标逐步回落下的稳。对照年初计划,除进出口、农村居民收入、节能、物价、就业等5项指标达到或超出预期外,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工业、投资、消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收入等6项指标低于预期(见附表)。特别是与全国出现企稳迹象、东部地区有所回暖相比,我省受制于产业层次较低、企业竞争力不强等长期性、结构性矛盾,在本轮大调整、大转型中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部分重点领域风险不断积聚、隐忧逐步显现,进一步下行的压力相对更大。
1、经济平稳增长基础还不牢固。从投资看,主要是企业投资意愿普遍不强。工业投资增长17%,同比回落9.3个百分点,创近10年来新低;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下降1.5个百分点。一些生产形势较好的企业也在主动收缩投资规模、拉长投资周期。同时,重大项目储备开发不足,新开项目个数仅增长0.9%,回落19.1个百分点。从产业看,产能过剩与需求不足的矛盾短期内难以化解。PPI下降1.6%,连续26个月下跌,工业企业平均产能利用率始终在75%的低位水平波动,规模工业产销率一直在98%左右徘徊,利润增幅不到全国的一半。特别是与投资相关的传统行业占比重、下降快。6月当月,专用设备制造业、钢铁分别下降7.9%和2.9%,占规模工业10%左右的烟、酒等消费型产业分别下降6%和0.9%。电子信息、医药、汽车等新兴行业规模较小,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一个过程,新增长点难以对冲传统增长点的收缩。从要素指标看,工业用电量、货物周转量分别比一季度回落3.2和0.7个百分点,经济活跃度有趋弱迹象。
2、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仍然困难。调研表明,今年新贷、续贷利率比去年提高10%-20%,企业融资综合成本上升10%以上,用工成本上涨15%左右。1-5月,规模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增长20.1%,高于主营业务收入11.9个百分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更大。目前,有贷款需求的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中,73.5%得不到贷款,部分市州中小企业贷款满足率仅为18%左右,少数地区、少数企业民间借贷资金链开始断裂。在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多增188亿元、市场流动性相对充裕的情况下,实体经济仍然融资难、融资贵,主要原因:一是二季度贷款资产质量指数降至10年来新低,银行谨慎放贷、严控风险的压力增加。二是前期投放的信贷资金较多沉淀在产能过剩行业和低效率企业,实际可利用的信贷资源减少。三是银行传统信贷业务受诸多监管限制,资金转向各类表外业务投放,融资中间环节增多。加上社会信用基础制度还不完备,商业银行提高风险溢价,也推高了企业融资成本。四是财政收入增幅放缓与到期偿债压力上升相互叠加,削弱了政府“输血”能力。
3、房地产市场调整可能引发潜在风险。商品房市场“量价齐跌”,销售面积、销售额分别下降9.4%和10.3%,同比回落33.2、43.6个百分点。目前,房地产市场调整的影响开始在多个领域显现。一是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回落8.7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比重由去年同期14.8%下降到13.5%。二是消费。家用电器、家具、建筑及装潢材料类消费回落幅度均超过10个百分点。三是税收。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增速大幅回落16.5、54.7和34.4个百分点。这既是前期调控政策效果的显现,也是去年市场过旺后的自然调整,还是产业集聚度和城镇化水平低等结构性因素的反映,有一定客观必然性。但在经济整体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要警惕和防止其引发的风险、带来的冲击。
4、保持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增大。公共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同比分别放缓8.6和8.2个百分点。主体税种增长缓慢,增值税仅增长2.4%,营业税下降0.9%。主体税源增幅回落,成品油、机械交通、煤炭、有色金属等4大行业合计减收30.6亿元,烟草、房地产、建筑等行业税收放缓幅度均超过10百分点。区域增收不平衡,123个县市区中,66个公共财政收入个位数增长,20个负增长。这有各级政府主动“挤水分”的工作原因,也有积极推进“营改增”、取消和停征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改革和政策原因,还有经济增速下行、重点行业低迷、产业结构不合理、价格水平走低等市场影响。同时,社会保障、民生工程、生态建设等刚性支出持续增加,财政收支平衡面临较大压力。
二、关于下半年经济走势的初步预判
当前经济的下行,是国内外经济仍处于危机后修复转型时期的客观反映,也是经济步入新常态后必须经历的阶段性调整。尽管面临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但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推动经济企稳回升的有利条件也在增多。特别是宏观政策的刺激效应有望加速释放,扩大有效投资、强化实体产业的机遇集中显现,三季度经济增长面临较多利好因素,总体走势将好于上半年。一是从外部环境看,二季度以来,全球经济温和复苏的动力有所增强。特别是美国,在经历一季度负增长后,二季度PMI、消费信贷、新房开工等关键指标企稳回升,预计三季度增长4.1%。国内经济趋于好转,二季度增长7.5%,高于一季度0.1个百分点,三季度可望回升至7.6%左右。二是从宏观政策看,今年以来,国务院共召开21次常务会议,相继出台了支持铁路、棚户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文化创意、健康养老及石化、核电等产业发展,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发布80个社会资本投资示范项目、出台资本市场“新国九条”、实施定向降准、激活财政存量资金等一系列“微刺激”政策,实施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其效应已初步显现,并有望加快释放。三是从市场信心看,6月份,我省PMI达50.9%,连续3个月在扩张区间运行。特别是产品订单指数连续4个月回升,企业信心总体呈现趋强迹象。6月末,贷款余额在连续4个月减缓后首次出现反弹,投放力度逐月加大。上半年合同利用外资增长43.6%,新批外商投资总额3000万美元以上重大项目19个,增长18.8%。“沪洽周”省市两级签约引资额超过2600亿元,创历史新高。反映外界对我省发展前景依然看好。四是从项目投资看,创芯集成电路、南车时代,以及旗滨玻璃、上海大众基地等项目已经或即将竣工投产,工业产能接续情况整体向好。考虑到上海自贸区模式将优先在长江经济带推广复制,以及长江经济带、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等国家战略的实施,省内移动互联网、住宅产业化等产业政策的出台,我省项目储备开发后劲趋于增强。下阶段,中央将围绕交通基础设施、信息网络、能源建设、石化基地、农田水利、生态治理、健康养老等7大领域,提前启动一批重大规划项目,有利于我省加快项目开工。预计下半年,全省铁路、公路、机场、能源、水利、城建等重大基础设施及重大产业项目,有望完成投资1900亿元左右。五是从改革红利看,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拉开,新型城镇化对扩大内需的带动作用有望加快显现。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有利于增强地方政府推动发展的能力和动力。省内即将出台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公共领域投资的政策意见,突出医疗、教育、金融、养老等10大重点行业,推出一批示范项目并向社会发布,民间投资潜力将加快释放。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全面推开,也将进一步增强经济内生活力。
综合判断,下阶段,只要充分引导好、发挥好、利用好以上积极力量,实现经济企稳回升、完成全年主要预期目标,有条件、有基础、有可能。必须保持定力、坚定信心、主动作为。
三、关于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主要措施
下半年,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紧紧围绕全年目标,强化问题导向,采取有力措施,在以下5个方面精准发力:
1、着力扩大有效投资。继续推进“9312”投资促进计划。强化重大项目建设。铁路,在加快怀邵衡建设的同时,确保黔张常、蒙华、渝怀年内开工,争取新开常益长铁路。公路,确保年内开工600公里高速公路,力争公路总投资超过600亿元。能源,重点抓好神华永州、气化湖南、农网改造等项目。水利,突出抓好涔天河水库扩建、农村安全饮水等项目,并围绕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推进一批河湖连通、生态治理等重点项目。产业发展,着力抓好上海大众、蓝思新材料面板、格力电器、中烟技改、株洲南车、湘中国际物流园等重大项目。民生工程,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重点抓好“两房两棚”、“两供两治”等重大项目。加快财政资金拨付,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强化项目落地。坚持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集中***用地、拆迁、融资、环保等“最后一公里”难题。强化项目前期储备。加强与国家部委对接,力争一批铁路、能源、水利、信息、生态治理等重大项目进入国家笼子。
2、着力推进产业升级。打造产业集聚平台,实施省级重点产业园区产业倍增计划,落实赋予园区相应经济管理权限等政策,加强标准厂房建设及基础设施配套,提升综合承载力。强化创新驱动,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发挥创投、风投等基金引导作用,孵化和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加快文化创意、工业设计、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鼓励钢铁、水泥、工程机械等投资型产业,以及食品、建材、纺织等消费型产业加快技术改造、创新商业模式,升级一批传统产业。加强国际合作,支持产能过剩行业龙头企业积极“走出去”,转移一批过剩产能。发挥“一带一部”区位优势,强化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区域合作,围绕重点产业和优势资源,加大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引进一批战略性合作伙伴。
3、着力释放消费潜力。培育新型消费。大力发展信息、文化、健康、养老等新兴消费,加快发展电子商务,通过网购、代购、折扣店等新业态,鼓励国际高端品牌消费。稳定住房消费。坚持分城施策,用活用好限购和首套购房信贷优惠政策,释放刚性需求;运用激励政策,激活“二手房”市场,提高房地产配套标准,完善就医、就学、购物、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释放改善性购房需求。研究相关政策,鼓励开发工业、文化、科技、旅游、养老等新兴地产,创造新型需求。加强舆论正向引导,推动开发商合理控制开发节奏、消费者改变持币观望的预期。挖掘农村消费。优化农村路、电、气网,大力改善农村消费条件,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4、着力深化重点改革。积极推进政府机构、行政审批、商事登记、财税、投融资、国企和农业农村等重点改革。坚定不移实施简政放权,大力解决前置审批下放不同步、不协调,后续监管不到位、不配套等问题,实行负面清单、流程清单、监管清单制度。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把该下放的权力放到底,为企业和投资者再松绑、再减负。在有收益、有回报的政府投资领域,充分激活民间资本。产业领域,放开一批环境不受损、国有资本不参股的民间投资项目;事务性管理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推广政府购买服务。积极申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争取早日获批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湘江新区。
5、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围绕***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等问题,集中精力、抓好服务。政策环境,全面落实已出台政策,对执行不力的,实行清单管理。密切跟踪国家政策动向,及时研究出台省内实施方案,针对性建立政策“储备箱”。充分发挥政府采购作用,坚持以市场换产业。金融环境,引导商业银行对市场前景好、资金周转暂时困难的企业不提前抽贷、不硬性压贷,并通过贷款展期、重组等方式,满足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需要。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探索建立银行-担保-园区联动开发批量贷款,推动发行小微企业扶持债、中小企业集合债。政务环境,研究制定涉企收费目录清单,清单之外收费一律禁止。减少涉企检查,让企业有清静期。注重涵养税源,发挥财税改革的“放水养鱼”作用。社会环境,重点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创建诚信企业示范激励、失信企业联合惩戒机制。
此外,要统筹抓好粮食收储、防汛抗旱、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等工作,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就业形势变化。着眼长远,积极谋划好“十三五”规划。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