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容县护城乡五星村村民姚春华家的后院,有一个被隔成三个区域水泥池。每隔一天,她都会把自己家的垃圾分类倒进这个池子里,不可降解垃圾放进回收池,焚烧类放进焚烧池,可降解垃圾则放进沤制池。等到沤制池满了以后,姚春华再在池里加入磷肥等。通过这样的方式,1个垃圾池每年能产生1吨农家肥,可以供1亩农田使用,节约成本300元/年。目前,在华容县这样的垃圾池一共有37756个。他们的目标是在未来三年建设15万口“三合一”垃圾池。
9月21日,三湘农民健康行集中采访报道组抵达华容县。在护城乡五星村,几乎每家农户的门口都可以看见这样一口垃圾池:一个长方形的沤制池里又套着两个并排的小垃圾池,其中一个是回收池,一个是焚烧池。在焚烧池的底部,有一个洞口与沤制池相连,焚烧后的残余物可以通过洞口直接进入沤制池。整个垃圾池除底部外,均由水泥混凝土建成。底部直接与大地接触,目的是接地气。每个农户的垃圾都会被分类放进这个垃圾池里,每家每户实行垃圾分类、减量、沤制、回收,就地处理,实现垃圾不出户、不转运。据介绍目前,这样的处理模式和处理池正在申请国家专利。
随着农村垃圾污染增多,华容县曾探索以村组为单位建立大型垃圾池,但由于垃圾量大,转运处理成本高,且处理不及时极易造成新的污染。为此,该县通过反复调研,发现农村垃圾有70%是可以通过沤制转化成有机肥,而可回收用于工业再利用的不到10%。针对这种情况,该县创造性提出了“分类减量,就地‘消化’”的思路。该县投入3700多万元,按“一户一池”资助农民新建垃圾分类处理池。分类处理池由沤制池、焚烧池和可回收池构成,其中进入焚烧池的垃圾经焚烧后进入沤制池,一起作为“肥田”的有机肥,可回收垃圾由回收员定期上门回收。
据姚春华介绍,建一个这样的垃圾池成本是600元,政府补贴两三百,自己再出一部分。“原来垃圾都是到处乱丢,这个(垃圾池)还是很方便的。”在姚春华家的垃圾池里,记者看到,沤制池里堆着一些刚刚放进去的菜叶,瓶子、废铁和易拉罐等则一律被放进了回收池。然而,在焚烧池内,却赫然放着一个塑料袋。当被问及塑料烧起来是不是很大气味时,姚春华表示“只能烧,没有办法”。这样的情况并非只发生在姚春华家里。在很多农民眼中,焚烧塑料袋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二恶因”对农民们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据当地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在宣传垃圾分类时,已经跟村民再三强调塑料袋不能焚烧,但要真的做到有一定难度。
“农村垃圾处理的问题属于新问题,到底要怎么下手?我们也没经验。目前都还在探索中。”华容县副县长黎朝晖表示,10月份开始,华容县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将转入本年度第三阶段,工作重点将转移到长效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上来。“我们将通过不懈努力,使农村环境卫生面貌有彻底改观并形成常态。”目前,华容县共发动群众36万多人次直接参与,清理陈年垃圾8.1万方,新建垃圾处理池37756口,添置垃圾运输车538台,配备保洁员1312个。
稿源:湖南人大网
作者:刘舒尹
责任编辑:刘舒尹
来源:湖南人大网
作者:刘舒尹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