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大网>三湘农民健康行>最新动态>正文

关于隆回县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来源:湖南人大网 作者: 编辑:redcloud 2017-07-27 10:28:38
湖南人大微信
公众号二维码
—分享—

  邵阳市隆回县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

  2009年7月30日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宝贵财富,扶持中医药事业是贯彻党的卫生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省市人大常委会和省市“三湘农民健康行”组委会的安排,为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农民健康,隆回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了有关方面的力量对全县部分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进行了中医药发展情况的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中医药发展现状。

  (一)中医药群众基础深厚。隆回县中医药历史底蕴深厚,名中医辈出,中医药在群众中有着深厚的基础,特别是一些名老中医,在群众中有着崇高的威望。中医药的防病治病当前依然在群众中有着较高的信任度,特别是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对中医药的信任度更高。调研组发出的50份问卷中,有76%的群众相信中医,92%的群众愿意接受中医治病。从走访调查的情况看,群众也大都认为中医的毒副作用少,治病能治“本”。农村的一些特色突出、名气较大、疗效较好的中医诊所,都能吸引一些较远的患者来此就诊。

  (二)中医药人才队伍整体实力强。隆回县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共有中医人员512名,中药人员86名,占全县卫生医技人员总数的21.55%。同时,中医药人员中具有较高职称和学历的比较多,全县有高级职称中医师29名。隆回县中医院135名非中医药医技人员中有10人获得高级职称,9人为全日制本科毕业, 100名中医药人员中有18人获得高级职称,23人为全日制本科毕业。司门前镇医院103名非中医药医技人员中有中级以上职称的19人,无一人为本科学历,而6名中医药人员中有中级职称的2人,本科学历的2人。滩头医院78名非中医药医技人员中获得中级以上职称的16人,11名中医药人员获得中级以上职称的有3人,该院唯一的副主任医师也是中医师。西洋江镇卫生院学历最高的也是中医医生的。

  (三)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有所发展。近年来,隆回县中医院的发展较快,医疗用房有较大改善,添置了较多医疗设备,医疗技术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骨科和肛肠科更具特色。同时,乡镇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备。调查的6个乡镇卫生院除羊古坳卫生院外,都设置了中医科和中药房,配备了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六都寨镇卫生院2004年还被确定为省首批农村中医兴院示范单位。

  (四)部分村卫生室中西医结合成效明显。调研组走访调查的农村卫生室中,发展最好的是实行中西医结合治病的卫生室,仅懂中医或西医的,经济效益都不如中西结合的好。滩头镇申何村卫生室中医柜有中草药400多种,每天能开具5付左右的中医药单子,每年中医药营业额达4万多元,占总营业额15万余元的27%。该镇后托村卫生室采用中医治无名肿毒和皮肤病远近闻名,药柜有中草药500多种,每年中医收入5万元以上。六都寨镇星星村卫生室自2002年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发展草药治疗以来,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许多外乡镇的患者慕名到此就诊,中医收入从零上升到占全部诊疗收入20%左右,由于该卫生室中医收费比较低廉,极大减轻了群众医疗负担。

  二、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中西医并重”方针没有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据调研组了解,过来一段社会对中医药工作重视不够,“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没有得到较好贯彻落实。一是中医药事业发展没有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对整个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有一定消极影响。二是管理机构不健全,县级卫生局没有设立中医股,只是将中医药工作归并到业务股管理。三是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实施重大卫生项目建设中对中医药事业有所忽视,没有作为重点安排,中医院的建设明显滞后于同级综合医院。四是财政对中医药投入少,应有的一些优惠政策没有落实。五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对中医一些诊疗项目没有纳入报销范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二)现行一些管理手段与中医药事业发展存在矛盾

  1、以西医标准评判中医。中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各自有一套临床方法和评判标准。但在现行医疗理念和制度下,中医的诊断、治病和验效,新中医的开发、评审与推广、基本采用西医标准来判定,使中医在现实中依附于西医身上。

  2、中医药制剂难立足。中药制剂是把传统的经典方剂和临床经验,按照现代药剂学的方法由单一的汤剂改进为适应临床需要剂型的制剂,具有价格较低、疗效独特的优点。而现行有关政策对医院自制中药制剂提出了过高的要求。据测算,如果达到这些要求,每家医院至少要投入200万元,同时,采用实验基础上的西医标准对临床经验总结的中医制剂进行监管。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目前中医制剂都难以再开展,造成一些长期使用、疗效明显的中医制剂不再使用,一些方剂和制造方法已经失传。

  3、收费标准抑制了中医药的发展。现行的医疗收费标准不能体现中医药价值,客观上促使医生放弃中医诊疗办法。如中医骨科的手法复位,是与西医的手术复位并列的两种骨折治疗方法,效果基本相同,但收费标准相差很多倍,中医骨科手法复位收费标准为85元,且没有麻醉、输血和检查等其他辅助收入,而如果进行西医手术复位,收费要达1500元。再如中医的把脉,则完全没有收费,只是计算在挂号费中,而如果采用西医的照片、B超等诊疗方法,则收费要高得多。由于收费标准不能体现价值,中医医师都不愿用中医方法进行诊疗,导致了中医诊疗不断减少和传统诊疗方法的萎缩,年轻医生大多不愿学习中医,认为学中医无法“糊口”,大部分中医专业的年轻医生都重新学习改行西医。由于中医无法给医院带来效益,中医专业毕业生只有再学习西医才能在医院立足,医院也不愿招聘中医专业的学生。

  (三)中医药人员后继乏人,队伍管理不到位。

  一是中医医师转西医的多,据了解,乡镇医院大多数40岁以上的医师是学中医的,但目前已大部分改行西医。二是年轻医师学习传统中医的少,甚至大部分中医专业毕业的年轻医师也不愿学中医。隆回县中医院有40岁以下的中医专业毕业的医生43人,一部分改行成纯西医,一部分以西医为主,辅以中医,以传统中医药为主的一个也没有,致使目前县中医院能开方子看中医的,还是一些老中医。三是中药类人员逐步老化,乡镇卫生院45岁以下懂中药炮制的人员很少,大部分青年中药房人员都是无法胜任其他岗位的非专业人员,传统中药炮制已濒于消亡。究其原因,首先是经济原因限制的中医药的发展。除了中医药收费政策的原因外,中医主要作用于慢性病和疑难病,就诊人数和对症病症都较西医少,导致中医的门诊量远远少于西医,最终迫使中医医师因收入无法维持自身生存而改学西医。司门前卫生院有中医药人员6人,2008年中医药收入只有26万元,周旺卫生院在职在岗中医药人员2人,2008年中医药收入只有3万元,西洋江卫生院中医药人员2人,2008年中医药收入只有3.9万元,除去成本,中医药收入均无法支付中医药人员的待遇。再次是中医医师成才的时间长,限制了中医医师的职业发展。西医具有标准性和实验性的特点,一名经过专业学习的西医医生只须要经过3至5年的实践,大都能成长为一名能胜任日常诊疗工作的医生。中医的基本理论是辩证治疗,诊断与治疗没有标准性和实验可重复性,一名中医医生的成长全凭自己工作经验的积累,成才周期长,一般至少需要10多年才能较好地运用中医理论进行看病,中医医生往往比西医医生付出更多的汗水但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一名中医医师从开始行医到能独立进行手法复位,至少需要20多年的临床经验,而如果学习西医手术复位,只需几年的实践经验就可开展。其次队伍管理不到位,中医业务骨干流失严重。周旺镇卫生院原有一名在当地较有名气的中医医生,该卫生院的中草药收入每月都能稳定在六千元以上,2002年该医生以外出学习为名向单位请假,应聘到了一家民营医院,致使周旺医院的中医业务无法开展。

  (四)中药药材质量得不到保证

  在调查过程中,中医药医技人员普遍反映现在的中草药质量无法得到保证。最直观的表现是各种中草药的芳香味淡了,以前离中药铺子很远就能闻到药味,现在打开药柜子药味都很淡。比如乳香,本来是一味具有浓重香味的中草药,但由于现在质量不行,只有将鼻子凑近才能闻到香味。为保证治疗效果,许多中医医生只有增加使用量,原来只需开5克,现在加大到15、20克,但效果依然不佳。究其原因,首先是中草药的原料质量较差。以前相当部分中草药的原料都是以野生为主,差一点的也是用农家肥料栽培出来的,但现在大多数是用复合肥料栽培,药品质量无法和以前相比。以前一些农村中医师都是自己上山采药,或收购当地老百姓采摘的野生中草药,现在相比其他工作,采摘中草药效益太低,医师和农民都已很少上山采摘野生中草药。其次是炮制人员技术不过关,工艺达不到标准。中草药药品质量的重要一环在于炮制,同样一种原料,由于炮制方法的不同,可以炮制成药效截然相反的药材。据了解,医院很少有合格的中草药炮制人员,大部分50岁以下的农村中医医师也不会自己炮制药材,加上药材炮制是一项相当耗时耗力的复杂而繁重体力劳动,调查的所有医院和卫生室都已不再自己炮制药材,所需中药材都是向药材公司买成品,绝大部分药材的炮制质量无法达到要求。除了上述原因,还有掺杂、掺假行为比较严重,影响了中药材质量。此外,少数必须的中草药,如海马等价格昂贵,也影响了中医药的发展。

  (五)中医药发展呈整体萎缩

  1、各医院中医收入增长停滞,占医院总收入比重逐步下降。近年来,大部分医疗机构总收入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但中医收入增加不多,部分医院甚至逐步下降,中医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则直线下降。在调查的医院中,2006年至2008年中医收入增加的有只有2家,占28%。

  2、发展不平衡,农村中医发展相对滞后。主要是各乡镇卫生院中医发展不平衡,六都寨镇卫生院2004年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农村中医兴院示范单位,中医业务开展较好。而相当部分卫生院中医工作趋于不断萎缩的状态,个别卫生院中医业务已不再开展。其次是农村中医发展相对滞后。本次调查的西洋江镇、司门镇、羊古坳乡、周旺镇、滩头镇共有村卫生室195家,开展了中医业务的只有42家(其中22家在羊古坳乡),占比为21.5%,纯中医只有两家,占比为1%,且相当部分中医药业务量很少,主要是卖中医补品,只占总收入的极小部分,开展中医主要是为了“撑西医的门面”。

  3、中医科研基本没有开展,中医药特色科室的建设停滞。县中医院前些年开展了一些中医科研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近年来由于政府经费投入、收益预期、人才的原因,中医科研工作难以开展,也没有从外面引进新的中医技术项目。各乡镇卫生院除六都寨卫生院2005年前引进了一些中医特色专科外,都没有引进中医特色项目,乡镇卫生院发展最好的西洋江、司门前卫生院近年来引进了不少西医诊疗项目,但没有引进过中医特色项目。总的来说,大部分医疗机构由于种种原因停止了中医药特色科室的建设,没有发展甚至消减了中医药特色诊疗项目。

  三、发展中医事业的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中医药的历史地位,现实作用和科学价值是客观存在并经过实践检验和证明的,有着广泛的群众和社会基础。由于中草药价格相对低廉,中医药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要提高对中医药工作的认识,切实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问题,切实落实上级有关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把中医药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二)加大对中医事业的支持力度

  要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现状,探索一条中医药走出困境的路子,制订出相关政策。要鼓励县内各医院开展中医科研和引进新的中医技术。要营造出中医药发展的宽松环境。建议上级有关部门适当调整中医药服务的收费标准。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实施重大卫生项目建设时做到“中西医并重”,并在有关的卫生项目、设备安排要与同级综合医院 “一视同仁”甚至“高看一等”。医疗保障政策要鼓励中医药服务的提供和使用。要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品种纳入各项医保报销范围。

  (三)要切实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

  要重视发挥名老中医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建立高效的传承方法。要针对中医人才培养周期长、成本高的特点,出台有关优惠措施,鼓励中医专业毕业的中青年医生投身于中医药事业发展。要不断加强对乡村和社区医生的中医药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乡村与社区医生能学会运用中医药技能为农村群众防治疾病,更好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和社区医疗服务中的作用。

  (四)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正面宣传中医药成果,让全社会了解中医药,关注中医药发展,形成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要加强中医药传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打造隆回县的金银花、玉竹等中医药文化品牌,充分利用现有的名老中医宝贵财富,做好传承工作。三是加强创新引进,突出中医药诊疗特色。要加强中医药的创新工作,抓好中医药的科研。要做好中医特色诊疗项目的引进,在做精我县原有的中医骨科特色基础上,形成新的增长点,扩大中医诊疗范围。要针对现代医学理论从治疗疾病转向预防疾病的趋势,充分发挥中医的预防保健作用。

  责任编辑:陈柳

来源:湖南人大网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