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大网>理论研究>热点评论>正文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双一流”建设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蒋洪新 编辑:redcloud 2018-01-11 08:55:05
湖南人大微信
公众号二维码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当前,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加快建设“双一流”吹响了中国高校冲刺国际前列、打造世界顶尖学府的冲锋号。

  “双一流”建设要彰显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与国情,决定了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地域特点的“双一流”建设之路。具体来说,就是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为发展目标,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作为大学发展的根本保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精神的思想航向,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大学育人的独特优势,把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作为大学治理的核心坚守,真正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双一流”建设要瞄准世界一流。高等教育现代化既是世界潮流,也是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纵观世界一流大学,欧洲的许多名校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美国的许多名校注重应用技术,这些大学大都凭借自身特色,在破解世界科技前沿难题、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我们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坐标系,既要在一些具有显示度的指标上,加快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赢得国际的认可与尊重;又要认识到办大学不能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必须遵循自身发展规律,推动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文明成果交流互鉴,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进而影响世界的参照评价体系。

  “双一流”建设要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为根本依托。推进“双一流”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动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要对标十九大的新战略、新部署、新要求,提升广大教师员工政治站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构建以大学章程为龙头的制度体系,持续推进包括教育、学科、人事、治理体系、资源配置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解决影响学校长远发展的瓶颈性问题;要充分发挥学术组织作用,理顺学科内部、学科与学科、学科与学院、学院与学院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包括教师、学生在内的学术共同体;要拓宽师生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渠道,构筑形成理事会、院长圆桌会议等多种形式、多方参与的机制体制,为人才引进、培养、成长和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双一流”建设要以培养一流人才为根本目标。大学为学生,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大学,才能称得上一流大学。纵观世界一流大学,都把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重要位置。推进“双一流”建设,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立身之本,以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为动力,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让学生对中国道路、理论和制度充满自信;全面推进培养方案重构,丰富课程设置,加强人文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为学生成人成才创设更多机会;强化德育、美育、体育教学,提升第二课堂教学质量,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全能英才;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彰显学生的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双一流”建设要以产出一流成果为必备条件。一所好的大学在向社会贡献文明和价值观的同时,还要向社会输送科技和生产力。对照这一要求,大学要将自身的建设发展置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之中来思考,着力解决国家发展面临的基础和前沿问题,深度参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要营造宽松学术氛围,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培育一批非常有前景的应用与前沿交叉学科,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协同发展的智库、实验室、研究所等重点研究基地体系;将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切实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一些重点领域推动技术攻关,形成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成果;发挥好自身的科研、人才、医疗、基础教育等优势,积极承担对西部高校、贫困地区对口支援、扶贫工作,为农村地区、教育欠发达地区民众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服务。

  “双一流”建设要以实现文化传承为历史使命。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大学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挥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功能,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形成生动实践。发挥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底蕴,进一步强化大学文化建设,坚持以大学精神统领大学文化建设,弘扬高尚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形成并推广一批具有国家水准、世界影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参与文化走出去工程,建立健全文化交流机制,让泱泱中华文明更好地走向世界,进一步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生活。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蒋洪新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