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大网>民族团结进步行>最新动态>正文

情醉苗乡----2013民族团结进步行走进城步纪实

来源: 作者:陈柳 编辑:redcloud 2017-02-20 16:30:06
湖南人大微信
公众号二维码
—分享—

  初秋的城步苗乡沐浴在金色的朝阳中,青山滴翠,果木飘香。绿色长廊两江峡谷中溪水潺潺;耸立在大寨西边崖畔的古老杉树,昂然挺拔;绿草如茵的南山牧场,美丽的南方草原风光,令人心旷神怡。9月7日,记者随2013民族团结进步行动采访团踏访邵阳市城步苗乡,亲身感受这座古城正散发出醉人的魅力。

  城步苗族自治县地处湘西南边陲,是全国5个苗族自治县之一,素有“苗疆要区、楚南极边”之称。境内有以苗族为主体的13个少数民族,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悠久的民族文化。

  近年来,城步县高度重视民族文化保护工作,把繁荣民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纳入全县“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并深入开展民族文化保护立法调研,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于2008年和2010年修改了《城步苗族自治县自治条例》、制定了《城步苗族自治县民族风格建筑条例》。

  让苗乡吊龙代代传承,走出湖南,走向世界

  来到城步丹口镇下团村,苗乡独特的舞龙艺术“吊龙”,在一阵阵热闹的鞭炮声中,完美地呈现在记者们眼前。下团吊龙,长38.8米,龙身分12节,寓意12个月。每节龙身用高竿吊起,再用竹片联结。吊龙共有两条,分男女两队,表演人数近六十人。

  据吊龙协会会长蓝立校介绍,“整条吊龙都是纯手工艺制作,用楠木和木料扎制骨架,用彩纸贴龙身,龙身内置彩灯。晚上看吊龙表演,就好像真的看见两条龙在空中飞舞。”61岁的蓝老还告诉记者,“一条吊龙的制作需要十几个人同时进行,要耗时一个多月才能完成,制作工艺相当精细,是真正的纯苗乡民间手工艺术。”

  下团吊龙历史悠久,可上溯到民朝开国初期,至今传承了千百年,是集扎纸、绘画、布艺、剪纸、贴花多种手工艺,光学、音乐、武术以及巫傩文化和礼仪习俗融为一体的综合型艺术。2010年,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如何将吊龙舞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对此,蓝老很有信心地告诉我们,“吊龙舞艺高超,我们现在成立了传承基地,也带了很多年轻的舞龙徒弟,这个是我们祖祖辈辈要一直传下去的技艺,而且我们还要把这个发扬光大,让下团吊龙,走出湖南,走向世界。”

  老人传歌,少儿学歌,青年唱歌,何愁山歌不兴

  城步苗乡素来就有唱山歌的习俗,农忙农闲,山林田野,随时随处都能听到令人心醉的山歌。山歌像苗山的清泉一样甜美,米酒一样甘醇,山花一样烂漫。

  “天上白云河里飞,相交不用媒;哥有情来妹有意,唱支山歌带妹回”,致力于民族文化挖掘、抢救、保护、传承的苗古佬杨光清老人,随口就给记者们唱上了动听的山歌。

  杨老告诉记者,每逢山寨有婚嫁喜庆等重大节日,或者是外乡歌郎来苗寨走亲访友,山寨的男男女女便七八个一伙,十几个一群,欢聚一堂,进行山歌对唱或联唱,一唱就是几个钟头甚至通宵达旦。

  杨老还告诉我们,著名歌唱家何纪光曾在苗乡住了一年多,其演唱的歌曲《挑担茶叶上北京》就是用城步苗族的“贺郎歌”为主要创作素材,以其明快的曲调、悠扬的旋律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听众。

  谈及对传承苗乡山歌的希望和畅想,杨老说,“我认为山歌就是中国五千年文化保护的明珠,她是埋在土壤里的,如果不去挖掘、抢救,她就会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如果把她挖掘出来,她就会晶晶发亮。山歌是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在劳动中和生产生活中创造出的精华,然后一代一代的歌手又雕琢加工,才流传至今,这是祖先留下的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如果在我们这一代失传的话,确实可惜。我们要把这些民族文化的精华挖掘抢救出来,让后辈传承下去。”

  谈起现今流行的摇滚、爵士等等年轻人喜欢的音乐,杨老感慨万千,“我认为山歌还是老的好,希望年轻人多唱山歌。同时也希望咱们政府要加大指导,加大扶持力度,加大宣传,鼓励山歌的传唱。”

  谈起山歌,杨老热情洋溢,“老人传歌,少儿学歌,青年唱歌,何愁山歌不兴。今后,不管走到哪,我都要把咱城步苗歌唱到哪,还要唱到美国去。”

  苗乡油茶习俗、桃林傩戏、芦笙舞、嫁女歌……城步苗乡还有很多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艺术精品,她是一方民族民间艺术的厚土,等待我们去开采;她是一块充满山水风情文化的美玉,等待我们精心鉴赏。

  古老的城步,多彩的苗乡,就像一个神秘美丽的姑娘,她的多彩年华将在隽永的时空里流光溢彩……

作者:陈柳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