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大网>民族团结进步行>媒体聚焦>正文

从文化遗产保护中走出民族“和谐路”

来源:湖南工人报 作者:潘锦 编辑:redcloud 2017-02-20 17:23:43
湖南人大微信
公众号二维码
—分享—

  在尊重民族个性和推进民族大融合的纠葛之中,保护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遗产,挖掘传承当地民间艺术是一个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很好突破口。

  湘西是一个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聚集区。从凤凰城到乾州城,从梯玛神歌到土家织锦,无不彰显当地传承民族文化遗产,演绎湘西神秘魅力的决心与努力。

  湘西州文化局副局长方厚钊介绍,从2005年至2009年,全州共出动工作人员4131人,投入经费近500万元,完成了8个县市、164个乡镇、1976个村的文化遗产普查,走访文艺传承人5401人次。截至目前,全州已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24个、省级保护名录50个、州级保护名录199个……

  方厚钊说,在浙江舟山“中国锣鼓大赛”中,湘西龙山县的土家族打溜子节目《毕兹卡节日》获得金奖;2008年,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毛古斯舞参加了奥运会开幕式前表演;“天下凤凰聚凤凰·中国苗族银饰文化节”以及泸溪县良家潭的苗族“跳香”等等都充分展现了土家族、苗族悠久的文化。

  在湖南,少数民族并非都聚集在湘西,我省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触角也早已延伸至全省境内甚至全国。早在2000年,湖南就联合贵州、广西两省共同开展了保护侗族文化的大型活动。

  “我们不光只保护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还保护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尊重他们的习俗文化,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省文物局副局长何强介绍,2004年至2011年,全省投入2亿多元保护各地文物,其中680万元就用于保护侗族文化。“这是一个从冲突、不理解到理解与和谐的过程。”

  龙山县土家族织锦技艺生产保护示范基地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结合湘西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建设“文化湘西”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该县积极鼓励民间工艺传承人开展生产性保护活动,并成立了土家织锦专业委员会和土家织锦生产性保护办公室,为传承人和产品走向市场提供帮助。目前,龙山织锦艺人达500多人,织机有800多台,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香港以及国外市场,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改善了民众生活质量,提高了龙山的社会影响力。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窦雪松说,“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保护方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物质保护为载体,从物质上体现,但并非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以与旅游和经济发展挂钩。合理开发,指导当地民众形成相关产业链,成立公司进行市场运作,才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前,龙山县土家族同胞在家里织锦,然后赶上好几个小时山路去吉首出售,收益很小;现在有厂家按质量收购,他们只要在家里织锦就行,经济状况已明显好转。”窦雪松说。

  据了解,以土家族、苗族、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为代表的大湘西民族民俗文物保护展示体系极具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是我省分类整合挖掘文物资源,保护和建设“十大主题文物保护展示体系”之一,管中窥豹,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它已产生的巨大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中,各族民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民族情谊进一步加深,走出了一条民族“和谐路”。

来源:湖南工人报

作者:潘锦

编辑:redcloud